banner

【文研纪念05】陈梦家先生纪念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9-04-14
排列三走势图 - 排列三走势图跨度 - 鹰击12

 

陈梦家先生是20世纪中国驰骋于文史两界并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尤其在甲骨文、青铜器、汉简、明清家具等研究领域成果卓著,垂范今世,推为重镇。新世纪以来,中华书局已出版先生著作多种,影响广远,意义重深。2019414日,陈梦家先生纪念座谈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是北大文研纪念第五期,由排列三走势图、中华书局联合举办。

 

上半场

上半场由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做引言,中华书局学术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陈梦家先生亲属赵晖、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汝聪、湖州博物馆副馆长刘荣华、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夏含夷、芝加哥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潘思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凤瀚先后发言。

 

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发言

座谈会伊始,顾青简要介绍了陈梦家著作出版的情况。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西周铜器断代》,同年确立陈梦家著作集的出版计划,之后陆续将《殷墟卜辞综述》纳入著作集出版。2006年,书局出版《中国文字学》《梦甲室存文》《梦家诗集》作为陈梦家先生诞辰95周年纪念。十年后正式整理出版《陈梦家学术论文集》作为陈梦家先生诞辰105周年献礼。2017年则出版《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一、二辑。

 

在陈梦家先生诞辰108周年之际,《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定补本)》全三册、《中国铜器综述》、《中国铜器综述》英文稿全部影印出版。《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定补本)》补充了两篇作者的自序和845件铜器图像,通过对原照片和拓片的扫描,额外增补了40张照片和器皿序号。《中国铜器综述》据英文稿本进行翻译,对原著中的讹误进行订正,并对相关的参考文献和资料进行了复核。《中国铜器综述》英文稿保留了作者创作之初的原貌。顾青表示,陈梦家诗文补编正在编校过程中,《北欧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和《加拿大所藏中国铜器集录》两部书稿正在整理,陈梦家先生编年诗集正在进行编阅,预计明年出版。

 

接着,王世民研究员回忆了作为学生与陈梦家交往的细节。青年时期的陈梦家见多识广,观察敏锐,对后辈关怀备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发言1957年,王世民成为陈梦家的学生和研究执行员,协助他进行青铜器研究。1979年,王世民在夏鼐的主导下开始着手整理陈梦家的学术著作并在20年后终于出版。王世民认为,陈梦家在研究甲骨文、铜器、汉代简牍以及其他方面都融会贯通,自成体系,取得了高水平的学术成就,其论著旁征博引,逻辑严密,往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由此及彼,逐步深入扩大研究范围。在研究方法上,陈梦家接受现代考古学理念,根据资料进行文史类型学分析,注重多方面的关联和对比,力求对相关资料进行彻底清理,因而为青铜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王世民指出,当代年轻学者应当发扬陈梦家先生勤奋的治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发言

随后,孙庆伟教授谈到阅读陈梦家著作对自己的影响和启发。孙庆伟提出,一方面,陈梦家学术研究的鲜明特点在于其系统性,《西周铜器断代》迄今仍是研究甲骨文和西周铜器的必读经典。另一方面,陈梦家学术研究的倾向性体现了学有天性的特点。正因其治学方法与传统的古器物研究完全不同,陈梦家成为器物研究从传统到现代方向上升的开拓者,也启发后辈学者在从事学术研究时从个人特点出发。陈梦家的学有天性值得当代学人深思,他的勤奋、方法、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今天学者应当学习的治学精神。

 

接着,陈梦家夫人赵萝蕤侄女赵晖回忆了和陈梦家夫妇相处的往事。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时,陈梦家教书,赵萝蕤管家务,先后和闻一多、梁思成是邻居。1944年,费正清和金岳霖为陈梦家联系到去芝加哥求学,陈梦家在此期间跑遍美国的大小博物馆拍摄青铜器照片。赵晖记忆中的姑父陈梦家为人温和儒雅,总是沉浸在学问中。陈梦家在古文字学、考古学、甲骨文、青铜器等领域均颇有建树,但在赵晖心目中,陈梦家的诗歌给她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正如赵萝蕤所说,梦家用感情写诗,纯然的感情流露,品读他的诗,一如他的人。赵晖饱含深情地朗诵了陈梦家的诗歌《燕子》和《一朵野花》,以表对姑父的怀念。

 

除了在考古学方面的成果,陈梦家在古典家具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更是一名优秀的收藏家。上海博物馆徐汝聪研究馆员发言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汝聪随后展示了入藏上海博物馆的陈梦家收藏的明式家具。家具收藏是学问与研究之外融入陈梦家生活的一部分,学术研究对陈梦家的影响也在其收藏作品中融会贯通。徐汝聪围绕三个关键词,介绍了明式家具的特点及陈梦家在其中的地位。第一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德国国立建筑学院(包豪斯学院)的设计理念对欧美世界的设计理念影响巨大,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一部分工艺美术学院。包豪斯强调现代设计教育必须结合艺术与技术,打破艺术家、工匠与工业之间的界线,这一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第二是德国人与古董店的关系,西方抽象艺术理论奠基人古斯塔夫艾克是第一个到中国研究花梨家具的外国学者,花梨家具则是当时与包豪斯理论最为呼应的中国艺术制作。1944年,杨耀先生与艾克合作完成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是明式家具研究史上的重要材料,也是第一次提出明式家具的概念。19848月,陈增弼教授结集出版了《明式家具研究》,这是中国学者关于明式家具研究的第一部学术性专著。第三个关键词是古典家具的收藏者,陈梦家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徐汝聪认为,在收藏领域,陈梦家的藏品在质和量上是古典家具个人收藏品中最优秀的。陈梦家在收藏中带有独特的研究、品味和情趣。作为一位考古学家,他的收藏是广泛和有灵感的;作为文物学家,他的收藏又是科学和标准的;作为诗人,他的收藏是漂亮而富有诗意的。

 

上海博物馆藏陈氏旧藏家具

随后,刘荣华副馆长介绍了陈梦家家具的收藏流传、家具地位和陈梦家传统艺术的中庸论。陈梦家的家具收藏开始于1947-1949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已经收集了一批精美的明式家具。1966年,陈梦家的家具收藏递藏于其夫人赵萝蕤,1998年交付至赵萝蕤之弟赵景心。2000年,26件藏品入藏上海博物馆,2013年,赵景心将1723件陈梦家家具捐赠至湖州博物馆。陈梦家是最早认识和欣赏到明式家具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人,有现代收藏研究明式家具第一人之称。湖州博物馆馆藏的陈梦家家具中,有国家一级文物45件、二级文物710件、三级文物68件,弥足珍贵,堪称浙江省内博物馆最具份量的文物捐赠之一。另一方面,陈梦家的家具收藏也体现了其传统艺术的中庸思想。在学术论述中,陈梦家提出一切事物之表现都要有节度,以求得 中和之结果,其家具藏品同样体了从容平和、简约玄淡的意味,令观者在闲适、雅静的氛围中,得到乐赏和怡情,反映了陈梦家所欣赏的中和、中庸的审美论。

 

芝加哥大学教授夏含夷发言

夏含夷教授则回归学术领域,介绍了陈梦家在芝加哥大学的学术研究情况,展示了陈梦家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发表的四篇文章及芝加哥博物馆的同期图录。同时,为了纪念陈梦家造访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75周年并庆祝《陈梦家著作集》出版,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所长宣布414日为陈梦家日。夏含夷指出,在西方主流学界看来,陈梦家的学术贡献甚至高于唐兰。而夏含夷本人在学习中文学术写作的过程中,也将陈梦家的研究论文当做写作范本学习和模仿,陈梦家学术作品的典范性毋庸置疑。

 

潘思婷研究员进一步介绍了陈梦家在美国期间的学术活动。潘思婷提出,陈梦家于194412月至19479月在美国写作了《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和《中国铜器综述》,接触了一百余位相关人员以丰富和完善相关资料。1945年,陈梦家到达芝加哥大学,计划进行为期九个月的教学活动和个人研究。陈梦家的美国之行是太平洋两岸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费正清、梅贻琦、金岳霖等人的努力下,陈梦家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前往美国。在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陈梦家积极授课,并参与在职教授的讨论,进行中国艺术研究,翻译了一些中国青铜器的铭文并进行注释。在此期间,陈梦家结识了许多美国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他从不同学科视角看待自己的研究课题提供很大帮助。陈梦家与艺术史学家巴赫霍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者也影响了他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进行的青铜器研究。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潘思婷发言

除了广泛参观博物馆,陈梦家还结识了卢芹斋,后者成为他收集青铜器资料最得力的助手。卢芹斋为陈梦家提供了一批活跃在美国的艺术家和收藏家名单,并协助他拍摄了青铜器的照片和拓片,提供了数百张青铜器照片。陈梦家于1945年至1946年期间在美国进行了三次收集青铜器资料的旅行,回国前仍从芝加哥前往欧洲继续造访各大艺术博物馆和知名收藏家。在此之后,陈梦家前去夏威夷和洛杉矶,这一阶段收集的材料在其英文手稿中没有体现而在中文著作中进行了补充,体现了陈梦家著作的不断完善与丰富。

 

最后,朱凤瀚教授谈到陈梦家学术格局的启示意义。朱凤瀚强调,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和《西周铜器断代》等著作涉及不同的时代和学术领域,但每部著作都有一个各自的研究体系和系统的研究格局。在研究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学术问题时,陈梦家能够对问题牵涉到的历史背景、所涉及到的学科理论和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做整体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体系性的研究架构。朱凤瀚认为,《中国铜器综述》的分章架构已经明显体现出与同一领域学者的不同,在记录铭文之外把视野扩展到考古发掘与地域分布,从而把中国青铜器研究更深刻地纳入了考古学研究范围中。陈梦家、赵萝蕤与赵景德在芝加哥朱凤瀚提到,陈梦家学术格局集中体现在《西周铜器断代》中。一方面,本书建立了系统的研究架构,以铭文内容为线索,将铜器和铭文串联,抽取铭文反映的若干经济政治制度进行专题考察;另一方面,能够启发读者提高眼界,解决尚未攻克的问题,进而引领学科发展。陈梦家的系统性的学术格局远超同时期的学界同仁,也对当代学术研究具有启示意义,更提醒中国研究者们对中国青铜器包括其他类文物的研究中要开拓视野,具有国际眼光。

 

下半场

座谈会下半场由孙庆伟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北京燕山出版社原总编辑赵珩先生,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李零,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夏含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研究员雷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董珊,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苏晓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韩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田天,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员曹菁菁女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益飞,中华书局编辑李碧玉参与讨论。

 

座谈会开始,苏荣誉研究员以陈梦家先生中国青铜器的技术观为题发表了看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发言首先,苏荣誉介绍了陈梦家先生在中国青铜器研究领域的研究。他指出,《中国铜器概述》、《中国铜器的风格》(“Style of Chinese Bronzes”)、《殷代铜器》、《西周青铜器断代》、《寿县蔡侯墓铜器》等是陈梦家先生在青铜器研究方面比较重要的著作。接着,苏荣誉讨论了陈梦家先生研究青铜器的重要参照。他认为,叶慈(Walter Percival Yetts)、高本汉(Bernhard J. Karlgren)、郭沫若、梅原末治、郭宝均、容庚、李济、唐兰、罗越(Max Loehr)等学者都对陈梦家先生的青铜器研究有所启发。其中,郭沫若先生对于陈梦家先生的影响最大,影响了陈梦家先生研究的整体格局和追求。随后,苏荣誉介绍了陈梦家先生的中国青铜技术知识溯源。一般来说,金石学家不在意青铜技术,而艺术史与考古学家关注青铜技术。陈梦家先生的青铜技术知识主要来自阅读,主要包括叶慈、近重澄真、道野鹤松、梅原末治、小松茂、郭宝均、王献唐等人的著作。

    

紧接着,苏荣誉讨论了陈梦家先生的中国青铜器技术观。1954年,在《殷代铜器的合金成分及其铸造》一文中,陈梦家先生第一次提出《考工记六齐》是非常理想化的工作,价值有限。此外,在这篇文章中,陈梦家先生讨论了小屯青铜遗址的铸造模范及其要求,以及失蜡法同模、器的关系。苏荣誉认为,陈梦家先生对于青铜铸造的看法是准确和富有远见的。最后,苏荣誉对陈梦家先生55岁盛年离世感到痛惜,表示若先生继续青铜器研究,中国青铜器研究必有更大突破,局面必早有改观。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睿发言

王睿研究员就陈梦家先生研究方法的转变和陈梦家先生著作的翻译过程发表看法。王睿认为,《中国铜器综述》一书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其中考古学、类型学的研究,其精妙程度可以和梅原末治的研究相提并列。但是,陈梦家先生却甚少提及这本书。王睿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陈梦家先生认为青铜器研究并不适合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王睿表示,陈梦家先生回国后转变了研究方法,参考郭沫若先生的研究,将青铜器研究置于历史研究背景中,回到历史文化研究这条主路上来。但遗憾的是,陈梦家先生的生命太短暂,没有来得及来系统论述他的新研究思想。

 

此外,王睿谈到了《中国铜器综述》一书的翻译和出版过程。她表示,翻译过程十分艰辛,历时十余年。翻译和编辑团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增补了大量的地图、照片,多次校对、勘误。同时,为了更好地保存陈梦家先生的学术成果,此次不仅出版中译本,也将英文原版一并出版。王睿希望用这项工作向陈梦家先生致敬,感谢他非凡的才华和禀赋。

 

接下来,杨泓研究员追溯了自己同陈梦家先生的交往经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泓先生发言首先,他表达了对陈梦家先生文风的钦佩。不同于大多数的考古学家学术性较强的文风,陈梦家先生的文章通俗易懂,说理透彻。此外,杨泓也拜读过陈梦家先生的诗歌,并感到很深的触动。随后,他追忆了自己同陈梦家先生从相识到熟识的经历。1958年,杨泓到考古所编辑室工作,开始同陈梦家先生交往。1961-1965年这几年间,两人的接触较多,杨泓常到陈梦家先生家做客。此外,两人在学术上也有一些往来——陈梦家先生关于汉简研究的文章均由杨泓编辑,陈梦家先生需要借阅资料时也常请杨泓研究员帮忙;杨泓的一些研究也受到陈梦家先生的影响,同陈梦家先生的交流帮助他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最后,杨泓表示,陈梦家先生的著作的整理出版意义非凡。陈梦家先生的学术思想在今天并不过时,他的视野和方法尤其值得后辈学习。

 

赵珩总编辑也追忆了自己同陈梦家先生的结识的经历,分享了他对陈梦家先生为人的认识。据赵珩回忆,19571960年这三、四年时间里,他同陈梦家先生频繁接触,每月至少见面两三次,多的时候甚至每周见面。他表示,自己的父亲同陈梦家先生是忘年交,自己的家也成为陈梦家先生心情最阴暗和压抑的时期难得的放松身心的去处。

 

北京燕山出版社赵珩先生发言

赵珩表示,陈先生有着广博、丰厚的文化修养和底蕴。陈梦家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末期成为诗坛的重要人物,不久后转向研究考古学。自此,中国诗坛上少了一位诗人,考古学界升起了一颗新星。赵珩总编辑刚认识陈梦家先生的时候才八九岁,但陈梦家先生十分尊重孩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常指点幼年时期的赵珩总编辑画画,也带他看戏。陈梦家先生在戏剧方面兼容并蓄,不仅看京剧,也欣赏地方戏,写作了大量的戏曲评论文章,并曾经出资支持邯郸衢州的豫剧团。赵珩总编辑认为,陈梦家先生不仅在专业领域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戏曲、音乐、家具等方面有着广博的知识和兴趣,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值得后辈学习。

 

而在董珊教授看来,从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算起,迄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在甲骨学史上,1956年出版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恰处于继往开来的中坚点,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据陈梦家所统计,在甲骨文发现的前五十年间,已发现甲骨文逾九万片,著录发表的约三分之一,各类研究论著近千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董珊发言已有的甲骨学成果有待整理,之后的研究方向亟待指明,都需要学术史的总结。《综述》总结前人、当代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论及发现研究史、语言文字、分期断代、方国地理、政治宗教、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研究水平,又基本笼罩了之后甲骨学研究全部局面。至今仍是甲骨学入门与深入研究之必备书。

 

《综述》出版之后,已有李学勤《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考古学报》19573期)和裘锡圭《评〈殷虚卜辞综述〉》(《文史》第三十五期,中华书局,1992年)两篇重要的书评,对《综述》的价值和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评价。在《综述》中,陈梦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的简评不可能全面,先举出两点来谈。

 

关于汉字类型的三书说。《综述》指出象形、假借和形声是古汉字的三种基本类型。这种看法,是对唐兰的象形、象义、形声三书说的批评和发展。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肯定了陈梦家的看法,并发展为表意、假借和形声三书说。近年黄天树先生提出以有声字和无声字为汉字构造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二书说(《论汉字结构之新框架》,《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期),也是继续发展了陈梦家的观点。所以,陈梦家三书说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关于甲骨分类断代研究的贡献。目前甲骨学界,都遵循李学勤在1957年《评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提出的分类和断代分为两步的断代方法。但追溯学术史,断代方法经历了复杂的研究和实践过程。1932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奠定了断代研究的基础,尤其是董作宾的贞人说影响巨大。但是董作宾似乎认为同一时代的甲骨文应该有同类的书法、文法和事类等,因此将甲骨分类和断代混为一谈。陈梦家《综述》虽然没有十分明确地指出分类和断代是两个步骤,但他认为不同字体的卜辞可以属于同一时代,所以他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分类和断代分为两步来做。可以说,陈梦家是首先将字体分类的重要性置于贞人之上的学者,他所创用的宾组、师组、子组、午组、出组、何组、黄组等类组名称,至今仍多为学界所沿用,他的多数断代结论也基本是可靠的。从董作宾到陈梦家,再到李学勤,以至于近年的黄天树的《殷虚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是将考古类型学引入甲骨断代并取得主宰地位的过程。在此历程中,陈梦家首役获胜之功难以磨灭。

 

最重要的,是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作为整理出土文献学术范式的重大意义。众所周知,近代中国各人文学科普遍引入了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学者传播有系统的科学知识。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的出土文献资料,无异于一斛散珠。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能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将出土文献学与西方社会学著作范式相结合的代表作。陈梦家在治出土文献方面极为广博,他尚着有《西周铜器断代》、《汉简缀述》等体系完善,论述深入的通论性著作,大大提高了出土文献作为历史研究史料的价值。写作一部好的通论,需要作者有尽精微致广大的史才与气魄,比起细枝末节的发明创见不知困难多少倍。象陈梦家先生这样当时就罕见的通才学者,在学科分工愈加细密的今天,越发难得了。所以说,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尽管当时便存在一些问题,今天看有些知识又不免老化,但作为学术史上的著作范式,则是历久弥新,仍经得起新世纪的检验。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韩巍发言

韩巍副教授就陈梦家先生学术研究的大局观和研究方法发表看法。他认为,陈梦家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宽广,在重要的研究领域都有综合性的研究。此外,陈梦家先生善于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看法,并罗列该领域重要的研究问题,指出当下的研究水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对晚辈后学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随后,韩巍对陈梦家先生的研究方法发表看法。陈梦家先生的小学功底稍弱,有时会在论证的过程中出错,但是最后的结论往往是对的。对此,韩巍表示,这与陈梦家先生善于结合史料有很大的关系。陈梦家先生善于将材料放在历史背景下进行讨论,通过分析推测出字的大致意思。此外,陈梦家先生善于将各类材料分类整理,并进行类别和整合,条理清晰地进行论证说理。韩巍认为,陈梦家先生在美国工作的经历对于他融会贯通艺术史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帮助。他表示,《中国铜器综述》一书正是陈梦家先生学术转型时期的著作,此书的翻译和出版对学界学习陈梦家先生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铜器综述》书影

雷勇研究员介绍了陈梦家先生和故宫的渊源。1956年至1957年,故宫博物院铜器专门委员会和文物修复委员会相继成立,陈梦家先生均任委员——这体现了先生和文物修复的渊源。此外,雷勇认为,陈梦家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紫外光检查真假的方法是富有远见的。遗憾的是,这种方法至今尚未在文物科学部门推广开来。2009-2010年,雷勇赴芝加哥美术馆访问交流,接触到陈梦家先生在芝加哥美术馆的工作,十分钦佩。陈梦家先生在诗歌、家具收藏、文物保护、工艺方面的研究工作都给雷勇研究员带来许多触动。

 

曹菁菁馆员介绍了陈梦家先生《海外中国铜器》书稿的发现过程和学术价值。首先,曹菁菁介绍了意外发现书稿的经历。2007年,曹菁菁和同事在国家图书馆整理库房时发现了300多张青铜器照片和一摞书稿,后证实为陈梦家先生编辑的《海外中国铜器》第二辑。接下来,曹菁菁就陈梦家先生《海外中国铜器》书稿的学术史意义发表看法。她表示,陈梦家先生善于扬长避短,在中国传统的金石学基础上,用西方的视角来看待青铜器的问题,并不拘泥于金石学的框架。以往的青铜器研究往往不讲青铜器本身,而只有照片、铭文、拓本等,而《海外中国铜器》书稿中则对中国青铜器进行了概述。曹菁菁认为,这一体例是受到叶慈等西方学者的影响。最后,曹菁菁表示,应当客观看待陈梦家先生学术研究上的不足。陈梦家先生有时在细节上不够严谨,会出现小的错误,因此在阅读陈梦家先生著作时,应当参考后续研究对相关论述的正确性进行考察。

 

田天副教授分享了她在翻译《中国铜器综述》一书过程的感想。在翻译过程中,田天不断揣摩目录。目录涉及到青铜器研究的各个方面,其中文字学、年代学均分别单列一章。田天认为,该书的目录可以体现陈梦家先生对什么是中国铜器、如何研究中国青铜器的整体看法。田天还提到,她对历史背景一章印象尤为深刻,钦佩陈梦家先生作为历史学家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介绍历史背景的卓越才能。此外,田天认为《汉简缀述》这本书的重要性可能被学术界低估了。陈梦家先生将汉简研究放到整个遗址当中去思考,考虑它们的物质形态,体现出他作为考古学家的专业素质。田天表示,陈梦家先生的著作是能够跨越时代,跨越语言,跨越国别的,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我们应该认真严肃地对待陈梦家先生的著作。

 

苏晓威教授分享了他从陈梦家先生治学方法中得到的几点启示。第一,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需要有学术忠诚和情怀。陈梦家先生由姐姐抚养成人,一开始做学术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陈梦家先生依然十分用工刻苦,可见他对于学术的忠诚和情怀。第二,做学术需要有激情的想象力。陈梦家先生热爱文学和戏曲,这与他在学术研究中展现出的丰富的想象力不无关系。第三点,要有对学术重要性问题判断的能力。陈梦家先生不仅有很强的综合性研究能力,也善于把握重要的学术性问题。反观当下的学术界较为浮躁,许多人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而不关注论文本身是否具有学术意义,值得学者们反思。第四点,要有优秀的学术表达能力。陈梦家先生的文章简洁明快,调理清晰,值得学者们学习和借鉴。

 

接下来,陈均副教授分享了他对陈梦家先生写作诗歌和研究戏曲的两段经历的理解。陈均认为,陈梦家先生在编辑新诗诗选之后成为新诗流派的第二代掌门人,而当陈梦家先生放弃诗歌写作而转向学术之后,新诗作为诗歌流派的影响力也逐渐衰落。此外,陈梦家先生的新诗具有充满感情和讲究形式这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既体现在他对青铜器的认识中,也是他欣赏地方戏的原因。陈均推测,陈梦家先生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看地方戏的。一方面,陈梦家先生第一篇关于戏曲的文章发表于1954年。另一方面,陈梦家先生对于地方戏的关注与当时的大气候有关。50年代初,国家提倡地方戏,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在此背景下,川剧和豫剧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也成为陈梦家先生最喜爱的地方戏。陈梦家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论简朴、论人情的文章,提出包括传统艺术、公共艺术在内的中国艺术应当具有这些特点。陈梦家先生也用简朴、人情来阐释青铜器和地方戏,体现出他总体的艺术观。

 

陈梦家著作集

李碧玉编辑介绍了她在编辑《中国铜器综述》过程中的感想。李碧玉在参加工作之初接手了《陈梦家学术论文集》一书的编辑工作,用古籍整理的方法完成了包括陈梦家先生遗稿在内的论文集编辑。此次编辑《中国铜器综述》,李碧玉同王睿、曹菁菁、田天三位译者往还稿件多次,不断增补内容,核对引文准确性,使书稿更加充实、完善。此外,本书中增加了多条译者按语,在陈梦家先生原文有明显讹误的地方,改正原文,并在按语中说明原文和修正依据;在怀疑陈梦家先生有错误但不能确定的地方,保留原文,并在按语中说明此处可能有错,以及相关依据。此外,为了使得本书更符合陈梦家先生所定的体例,也为方便读者阅读,所有的拓本都和照片及文字描述放在一起,并将尽可能多的拓本恢复至原来的大小。

 

夏含夷教授就陈梦家先生在芝加哥期间发表的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1946年,陈梦家和夫人赵萝蕤在她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典礼夏含夷谈到,在《中国铜器的风格》(“Style of Chinese Bronzes”一文中,陈梦家先生除了卣的风格以外还讨论了两个重要问题:周代(特别是西周早期)谥号是生称还是庙号,以及《竹书纪年》与周代年代问题。他认为,陈梦家先生关于成王鼎、康宫问题以及周代年代的论述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此外,陈梦家先生在芝加哥大学期间还完成了《周之伟大》(“The Greatness of Chou”)、《白金汉收藏的中国铜器》(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Buckingham Collection)、《Malcolm氏所藏康侯簋及其相关铜器》(“Malcolm’s K’ang Hou Kuei and Its Set”)等学术研究。

 

陈梦家先生在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门外留影

接下来,夏含夷介绍了一些西方学者对于陈梦家先生上述文章的评价。戴思维(J. LeRoy Davidson)在评价《中国铜器的风格》一文时认为,陈梦家先生采用的商代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战国断代方法虽然遵守中国政治历史,但是与艺术阶段不一致。罗樾(Max Loehr)在评价《白金汉收藏的中国铜器》时表示,在一些地方,陈梦家先生的解释过于简单,应该多考虑相关问题和材料。夏含夷表示,他十分佩服陈梦家先生,将他视为典范。陈梦家先生的研究虽偶有错误,但往往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学者们应该客观地认识陈梦家先生的学术作品的价值及其不足。

 

最后,李零教授作总结发言。李零感叹余生也晚,想见陈梦家先生其人而不得,只能通过阅读陈梦家先生的著作来缅怀其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发言李零认为,陈梦家先生作为古文字研究的第三代学者,做出了十分杰出的学术贡献。陈梦家先生在治学方面具有博通的特点,从甲骨到汉简,所有古文字的门类几乎都有所涉及,并且在每一个方面都有非常有体系的研究。李零认为,陈梦家先生由诗人到学者的转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表示,诗人需要许多可贵的品质,比如真诚的热爱和兴趣,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我国的老一代古文字学家中,郭沫若先生原本是文学家,王国维先生最先也对文学感兴趣。类似的,陈梦家先生也是从文学转向考古学。他作为诗人的想象力对于他的考古研究很有帮助,他的热爱也驱动着他不辞辛劳地进行研究,将考古视为生命、生活中的一部分。

 

李零还谈到如何认识陈梦家先生学术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他表示,后人给陈梦家先生的著作找错无伤大雅,可以促进学术不断进步。陈梦家先生从事学术研究时往往饱含热情,突然对某一个题目感兴趣时便说干就干,说学就学,集中地阅读相关材料,十分投入。但陈梦家先生并不是做事十步九回头的人,不会反复地检讨自己是否在论证中犯了错误。换句话说,陈梦家先生并不追求完美,在研究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李零表示,陈梦家先生的治学的精神,尤其是他像热爱诗歌一样热爱学术的精神值得后辈学习。李零先生感慨,陈梦家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命运相似,二人都热爱文学,均在五十多岁时离世,让人不胜惋惜。

 

至此,本次纪念会圆满落幕。